1. 首页 > 网络运营

聚酰亚胺价格(聚酰亚胺价格走势)

文/JING 审核/子扬 校正/知秋

芯片卡脖子事件,让国内企业逐渐意识到核心技术自研的重要性,受此影响,国内厂商研发投入金额持续增加。

不少企业在细分领域相继实现技术突围,例如被称为“黑色黄金”的碳纤维,以中复神鹰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便成功打破美日垄断,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目前,国产碳纤维已经开始在飞机、高铁上进行应用。这不仅降低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还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保障。

重要性堪比碳纤维

当然,碳纤维并不是国内唯一受制于外企的产品。聚酰亚胺作为性能比肩碳纤维的重要高分子材料,同样对外企有很大采购依赖。

据悉,聚酰亚胺薄膜在耐老化性、绝缘性、稳定性等方面,表现十分出色。被广泛应用于5G、新能源、航天、交通等多个关键领域,被列为 “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

聚酰亚胺薄膜和碳纤维一样,价格昂贵,这也让其在市场上获得了 “黄金薄膜”的称号。

国内厂商之所以没有在该领域取得出彩成绩,主要原因是,聚酰亚胺薄膜有较高技术壁垒,国内外厂商技术差距过大,技术突围难度较高。

而且,我国聚酰亚胺薄膜行业起步时间晚,起点低,国内企业已经养成依赖外企的习惯,自主研发环境并不好。

80%份额被外企霸占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中国市场份额,落入海外企业手中。以美国杜邦、日本东丽、韩国SKC为代表的海外势力,已经占据中国超过80%聚酰亚胺电子薄膜市场,这对我国制造业发展造成很大困扰。

但同时,受限于工艺以及产业链落后等条件,国产聚酰亚胺薄膜目前只能满足于低端传统应用领域,进军高端聚酰亚胺电子薄膜市场,还有很大困难。

不过,虽然国内厂商与国际巨头在硬实力方面有明显差距,但国内企业从未停止对酰亚胺薄膜的研发突破。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便有公司切入该领域,进行技术布局。到2010年,瑞华泰就已经实现聚酰亚胺薄膜产品量产,这也标志着国产聚酰亚胺薄膜开启崛起之路。

国内厂商开始突围

根据《中国化工信息周刊》数据,国内已经出现多家具备生产电子级聚酰亚胺薄膜能力的厂商,其中,作为领军者瑞华泰2020年产能高达720吨,产品全球销量占比高达6%。

诚然,在技术、产能等方面,国内企业远远落后于国际巨头。但随着新型聚酰亚胺薄膜产品不断发展,国内厂商在新赛道上追上海外巨头,实现弯道超车,并非不可能。

毕竟,对于国内厂商而言,发展聚酰亚胺薄膜产业,有诸多利己条件。

首先是国家的鼓励和支持,早在2017年,科技部就将聚酰亚胺、耐辐射型聚酰亚胺纤维,列入《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之后该材料又分别进入战略新兴产业名单以及先进半导体材料的新型显示材料名单。

不难看出,政府对聚酰亚胺薄膜产品的格外重视与支持,这也意味着聚酰亚胺薄膜将享受到诸多政策扶持和补贴,发展速度将加快。

其次是市场规模正快速扩大,航天航空、汽车、5G通讯,都是风口行业,而随着上述产业逐渐成型,相关产品销量增加,作为原料的聚酰亚胺薄膜需求必然会持续增加。而随着市场扩大,国内厂商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产品和产能有望趁此机会完成升级。

最后是稳定、安全的市场环境,当前,新一轮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海外厂商产能开始下降,运输效率开始降低。国内客户想要摆脱原料短缺困境,只能寄希望于国内厂商,这是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发展的重大机遇。

写在最后

综合来看,中国聚酰亚胺薄膜产业规模不如海外是不争的事实,但中国聚酰亚胺薄膜产业也在提速发展。长远来看,借助中国市场优势帮助,我国聚酰亚胺薄膜产品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差距会不断缩小,最终破局、建立领先只是时间问题。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思恒百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pneumabooks.com/wangluoyunying/1487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